教育育儿

如何用好碎片化时间 让思维更有效率?

来源:未知 阅读: 2020-09-12 02:59 我要评论



01

你通勤的时候,都是怎样利用时间的?

我刚毕业的时候,没多少余钱,不得已租了一个远离市区的房子。每天,赶50分钟的地铁上班,晚上再赶50分钟的地铁下班。

这段时间当然不能浪费掉,于是就想着利用起来。

一开始,和大多数人一样,下了一堆电子书,每天废寝忘食在地铁上读书——当时还没有罗辑思维,也没那么多听书、拆书的服务。

过了一段时间,我发现,这样做效率很低。

明明读过的书,只能记得一个大概,记不住内容,连写了什么都忘了。更有甚者,打开一本书,翻了几页,才发现自己几个月前已经看过——但内容显然已经忘光了。

为什么会这样呢?

其实很简单。在很多时候,阅读,是吸收效率最低的一种学习方式。因为人的眼球扫视和认知速度,远远超过理解和记忆速度。

也就是说:我们读完一篇文章、一段章节,以为自己理解了,但实际上,只是“读完”了而已。我们的大脑根本没有做好接受它们的准备。

据研究,单纯进行文字阅读的吸收率,大致只有20%-25%。

也就是说,你读完一本书,过了一个月,能记住里面四分之一的内容,其实已经算是不错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我一直呼吁大家读书呢?如何才能提高阅读的吸收率呢?

答案也很简单:加工。

单靠阅读,是很难记住知识的;你必须在阅读的同时,让大脑参与进来,进行深度加工,才能提高对知识的吸收率。




02
什么是加工?简单来说,就是对所读到的信息,进行思考。

举个例子,当我问“你如何利用通勤时间”时,不急着往下看,而是抬起头,回忆自己通勤时的状态,想一想自己通常都在做什么——这就是一种加工。

同样,当你看到“加工”时,先回忆一下,调取你的知识,来猜测这里“加工”的含义,这也是一种加工。

神经科学认为,我们对知识的储存,是以“点”和“线”的形式,储存在记忆之中的。

当我们接受到任何一个外来的新信息时,进行回忆和沉思,从脑海中“提取”出相应的节点,将它们跟新信息联结到一起——这就是“加工”的整个过程。

我们思考得越多,“提取”出来的节点越多,建立的新联结越多,加工的深度也就越深,我们对于一个新知识,也就能记得越牢。

这就是学习最本质的过程。

当我们利用整段时间(1-2个小时)读一本书时,我们会在一个安静、舒适的环境下,摒除外界干扰,沉浸到书的信息里面。

我们会反覆阅读晦涩的内容,会将不同章节、不同页码的知识点联系起来。读到有趣的地方,会掩卷沉思;模糊的地方,会回过头来重读;甚至,会猜测下文,联系起自己的经历。诸如此类。

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强化我们的“加工”过程。

但是,碎片化时间,往往比较短(15-30分钟),也容易受到打扰,并不利于我们集中精力,进行沉浸阅读。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阅读效率,其实是较低的。大多数时候,我们只是匆匆一瞥,告诉自己“我获得了这些信息”,但并没有真的学会它们。

我们是在满足自己的信息焦虑,而不是真的在学习。

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呢?

我们对所有的信息,都是惊鸿一瞥。心理上,我们认为已经“读过了”,不再愿意去看它们。但实际上,我们并没有真正获取里面的价值。

所以,我经常听到这样的话:这本书我读过了,感觉没什么价值,不推荐看。

其实,是真的没有价值吗?

很多时候,是你的阅读方式不对,没能激发出它真正的价值。




03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我采取的方式是什么呢?

我不再在通勤路上读书,而是相反,我尽量利用在办公室、家里的时间读书,并将“阅读”和“加工”分离,将“加工”,留到碎片化时间去做。

这就是很多人做时间管理所忽略的地方。

许多人会认为,时间管理,就是最大化利用每一段时间。于是,即使只有10分钟,他们也要把它利用起来。不能读书,就读文章;不能读文章,就听音频。总而言之,不能让自己觉得“这段时间被浪费了”。

所以这几年,这一类“帮你把碎片时间用起来”的知识服务,才如此盛行。

但实际上,最有效的碎片时间利用方式,不是阅读,而是思考。

举个例子。当我读一本书,读到一段关于舒缓压力的方式时,我可能会问自己:
为什么这些方式有效?
这背后的原理是什么?
有没有哪些相关的知识可以联系起来?
我能够如何应用这些方法?
下一步要怎么做?
……
诸如此类。

那么,我会把它们记下来,记在待办事项的清单里面。

然后,等到碎片时间,没有紧急的事情需要做时,我就打开这个清单,从最上面开始,找到需要思考的问题——比如“为什么这些方式有效?”,一个个去攻克。

我会调动起自己的知识积累,去进行逻辑推理,思考彼此之间的联系、架构,尝试找出问题的答案。

与此同时,打开笔记软件。当我找到任何一个问题的答案时,或者产生任何有意思的灵感和想法,我就把它们记下来。

这种做法,不但可以提高加工深度,增加对知识的吸收率,而且,可以不断地丰富我的选题和素材库。

我写出来的文章,有相当一部分的素材,都来源于这种方式。

04
那么,在碎片化思考的时候,有哪些方法,可以使用呢?

这里面非常重要的,是发散思维。

人的大脑有两种模式,一种是专注模式,另一种是发散模式。当人处于专注模式时,主要活跃的脑区是前额叶皮质——也就是负责逻辑思考和推理的地方。

这时,我们的注意力聚焦在问题上,试图对它进行理解、分析和推理。我们激活的神经元是集中的。

而当我们处于“发散模式”时,脑成像显示,没有哪一个脑区特别活跃,它“弥散”在我们整个大脑中。所以,它不利于对问题进行复杂的理解,但激活的神经元会更广泛、更多元。

也就是说,在发散模式下,我们能够联系的“节点”会更多。那么,针对新信息,能够进行重构和联结的机会,也会更多。

所以,最好的方式,是在阅读时,先利用“专注思维”,理解文章所表达的含义;接着,再调到“发散思维”,从文中的知识点出发,漫无边际地想像、漫游,让知识点尽可能多地跟脑海中的“节点”建立联系。

这里,前者可以在整段时间、系统阅读时做;后者,则不妨放到碎片时间来进行。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美国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 如何成为职业按摩师

    美国最热门的职业之一 —— 如何成为职业按摩师

    2020-08-15 02:31

  • 英语几乎零基础如何从头学起?

    英语几乎零基础如何从头学起?

    2020-08-09 03:16

  • 如何在疫情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未来

    如何在疫情期间提升自己的职业未来

    2020-08-01 07:01

  • 2021年美本申请趋势到底如何?纽约大学的录取数据告诉你!

    2021年美本申请趋势到底如何?纽约大学的录取数据告诉你!

    2020-07-31 05:44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