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育儿

教育观,促就了今天这一切

来源:保守主义随笔  阅读: 2020-08-27 06:49 我要评论



观念在前,事实在后。一部人类的发展史,是每个时代人们思想观念推动下的事实呈现。从这个视角而言,是教育思想驱动、促就了今天人类社会的这一切。




从二十世纪初叶至今,科学主义、功利主义一直在教育界占据主导地位。依照马科斯.韦伯(Max Weber, 1864-1920)的定义,工具理性取得了压倒性的胜利,而价值理性却节节败退。这个情形,天朝教育界如此,欧美教育界亦是同样的状况。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百年前,发生在美国高等教育界的一场有关教育思想的著名争辩。




百年前(20世纪20年代),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约翰·杜威(John Dewey 1859-1952)所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观与哈佛大学教授厄文·白璧德(Irving Babbitt, 1865-1933)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教育观,在美国高等教育界激烈展开。

经由杜威的弟子(胡适、蒋梦麟、郭秉文、陶知行、张伯苓、陈鹤琴、郑晓沧)与白璧德的门生(梅光迪、吴宓、林语堂、梁实秋、汤用彤),这场教育思想争辩亦从美国蔓延到了中国。

20世纪初期,西方文化经过培根的科学主义,以及卢梭的浪漫主义熏陶之后,逐步形成打破束缚、放任自我、弃绝典章、复归自然的浪潮。德国大学重细分专业研究的风气大举进入美国大学。
 
课程选修制度的实施,导致学生避重就轻,远离经典。培根关于“知识就是力量”的表述,更是将人关于知识的思考拉低到了消费主义层面。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观,正是来自于培根和卢梭思想。

弗朗西斯.培根(Francis Bacon, 1561-1626),16世纪的英国哲学家、语言学家。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1712-1778),18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文学家。培根和卢梭的思想,对近现代人类社会带来的破坏性影响极为深远,特别是卢梭,这早已超过了他仅作为一名思想家所具有的影响。
 
卢梭事实上是开创了一个新的宗教——崇拜人的宗教。今天的人们,事实上就是生活在卢梭思想所构建的所谓现代生活中,置身在法国大革命的现在完成进行式中。




让.雅克.卢梭

白璧德在其著作中写道:培根和卢梭不仅通过自己的力量,甚至还通过自己的缺点预言了现代精神。

我们先来看看培根。弗朗西斯.培根,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哲学家、散文家,英国唯物主义哲学第一人,实验科学、归纳法的开创者,主要代表作有《新工具》、《学术的伟大复兴》、《论科学的增进》等。

培根,天才式人物,十二岁即进入英国剑桥大学学习,曾担任英国女王的特别法律顾问、英国皇室首席检察官、掌玺大臣。
 
这是18世纪德国哲学家叔本华对培根的评价:“培根这个人毫无感恩之心,阴险狡诈、卑鄙下流、满脑子都是争权夺利。他在担任英国上议院议长和王国最高法官时,竟然习以为常地在民事诉讼中收取贿赂。遭到指控以后,他向贵族陪审团认罪,然后被逐出上议院、罚款4万英镑和囚禁在伦敦塔。”






弗朗西斯.培根

培根之道德败坏的重大意义在于:这种堕落与其进步观念有着相同的起源。由于过分追求自然法则,他忽略了人的法则;在追求获得对事物的控制时,他失去了对自身的控制。

培根在他人生的某段时期似乎意识到:物质主义并不能确保道德的进步,并且确实可能危害到更高的人性。在他的著作《新工具》的序言中,他似乎预见到了现代人战胜自然,取得辉煌战绩的代价是失去洞察力。

如果没有卢梭主义者的增援,培根主义者在破坏人文标准方面相对来说就不会产生那么大的影响力了。科学自然主义者和情感自然主义在许多观点上都形成尖锐的冲突,但在教育观上却经常会奇怪地达成一致。

在推翻白璧德所代表的人文主义思想的过程中,卢梭的自由观一直有力地支持了培根的科学进步观。

19世纪末的哈佛校长爱略特,为哈佛及美国高校率先引入了选修课制度,这意味着与一个大学二年级学生的兴趣爱好相比,一切时代的智慧都变成了毫无价值的东西,完全没有了普遍标准,没有了人文主义者一贯坚持个人选择应遵从的人之法则。

爱略特校长所犯的另一个错误是完全忽略了人性中的巨大惰性,选修课制度在哈佛实施后的结果是:本科生不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去努力学习,而是以最小精力付出为目标,懒散地完成大学学业。

与培根一样,卢梭也是一个可憎的卑鄙小人。你能想象卢梭怎么样对待他妻子所生的五个婴儿?完全无视妻子的哭泣和恳求,他把他们一个个送进了孤儿院,依照当时孤儿院的状况,孩子们的唯一结果就是死亡。

卢梭是一个可憎的卑鄙小人,这正是他的自由观念所造成的。培根的道德败坏与此同理。

有人说过,一种哲学体系常常只是某个人用来自欺欺人,隐瞒其最钟爱的罪恶的巨大脚手架。卢梭的体系就是如此,他总是试图证明自己惧怕任何形式的原则和约束是大有道理的。

培根有一句话特别适合于卢梭,他说:“有些惯于自我愉悦的头脑,对任何约束都异常敏感,几乎会把身上的腰带与领结都看成是束缚与枷锁。”

培根可能会说:由于急着除去每一种束缚,卢梭时刻准备着篡改美德本身。美德不再是人格中的否定性力量,不再是对个人冲动的约束,也不再是一种强加于个人内心的艰难挣扎。

卢梭坚称这些冲动都是好的,所以一个人就应该随心所欲。美德不再是独处时内心深处的细弱呼声,不再提出自我约束的要求。美德已成为热情的一种形式,它将被提高到与激情同样高贵的地位。

对卢梭而言,任何事情如果显示自身为一种责任或义务,那么这一事物就是不可忍受的,他只想主张权力,却不愿履行义务、承担责任。他绝不会听从任何超出个人感受之上的行为标准。

下面一段话在卢梭的著作里重复出现,他写到:

“迄今没有任何事物能够征服我不屈不挠的精神。当然,我的这种自由精神更多的是来源于怠惰,一种超出信仰的怠惰,而非源于自满。任何事物都令它警惕,文明生活中最微不足道的责任对于它来说也是难以忍受的。一句不得不说的话、一次拜访、一封要写的信,只要是变成了一种义务,这对我来说就是一种折磨。

这就是为什么人际间的日常交往令我生厌的原因;而亲密的友谊之所以宝贵,也正是因为它不涉及任何责任。所有人都应该随心所欲,这也解释了我为什们如此害怕获得恩惠,因为每一项恩惠都要求报以感激;而我觉得我有一颗不知感激的心灵,原因正在于感激是一种责任。”

在白璧德这样的人文主义思想家看来,对于人来说重要的不是他作用于世界的力量,而是他作用于自己的力量。

卢梭拒绝接受对内心欲望的任何抑制,于是他就提出用对同类的同情来代替基督信仰,而且还把这种同情与个人权利和自由的强烈要求结合了起来。

在信仰缺失的情况下,非但个人而且是整个社会都将在相反的两级剧烈摇摆,就像我们现在所看到的那样,在无政府的个人主义与乌托邦的集体主义之间来回摆动。

培根主义者要用量化的和力学的标准来代替人的标准,卢梭主义要用博爱来取代基督信仰,人的法则在上述两种情形下被严重破坏。

拥有基督信仰的保守主义思想家白璧德以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培根、卢梭、杜威学说中的危害,明确提出自己的观点:过于强调“物的原则”将损害人文艺术和“人的原则”;教育应回到人的本源立场上来,包括人的道德想象和人文理性;反对科学主义、功利主义思想。




白璧德

白璧德先后出版了《文学与美国大学》、《新拉奥孔》、《现代法国文学批评大师》、《卢梭与浪漫主义》等著作,抨击泛情人道主义和科学人道主义,批评想象的过度放纵和道德上的不负责任,呼吁节制情感,恢复人文秩序。

这场教育思想大争辩的输赢结果,后来大家都看到了,在美国,杜威所代表的实用主义教育哲学完胜,白璧德的人文主义教育观惨败。在中国的结果亦是如此,胡适等宣扬的杜威功利主义教育思想的胜利,为后来唯物主义在这片土地上包抄上位,铺平了道路。

在杜威思想主领美国教育届百年后的今天,我们看到的图景是:几乎全部的美国高校和媒体被左倾自由主义思潮攻陷,诡异的“政治正确”正在剥夺美国民众言论自由的权力,BLM“身份政治”运动在美国多个城市实施街头打砸抢......
 
今天的美国,自由在这个国家里已经膨胀到了极限,并且在向相反的一面转变。我们面临的危险是:自由将“患上急症并因自身的过度发展而走向死亡。”
 
正如一位学者所言:“今天这个世上发生的一切,其实都是这片土地上多数人做出的选择之后果。”

在本文的结尾,我们重温一下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在2400年前向人类社会发出的警世之言:“训练年轻人的目标不仅仅要让他们有杰出的能力,更为重要/优先的是应启发他们的自我节制和敬畏之心。”

苏格拉底太清楚不过了,使青年们拥有杰出的能力而不具备自我节制和敬畏之心,那简直就是在给他们配备作恶的利器。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这道美国高考数学题,30万人只有3个人做对

    这道美国高考数学题,30万人只有3个人做对

    2020-06-27 23:02

  • 今天的海外华语文学还书写乡愁吗?

    今天的海外华语文学还书写乡愁吗?

    2019-08-22 16:42

  • 2018《爱能改变一切》大华府地区圣诞慈善千人大型音乐会新闻发布

    2018《爱能改变一切》大华府地区圣诞慈善千人大型音乐会新闻发布

    2018-12-07 12:09

  • 如何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

    如何培养懂得感恩的孩子?

    2018-05-04 10:51

网友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