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职场

原来,在美国找工作也可以靠“关系”

来源:未知 阅读: 2016-10-29 02:40 我要评论

中国有一个风靡全球、又特显中国社会特色的词,叫“关系”;其含义有“托关系”、“靠关系”、“走关系”,最后演变成“走后门”、直至“我的爸爸是李钢”这样的含义了。
原以为西方国家没有这样的社会文化,等到我来到美国后,却发现美国也是一个非常讲究“关系”的地方,他们有一个非常冠冕堂皇的词叫Network,暂且叫做美国式的“关系”吧(以区别中国式的“关系”——西方人发音为“Guanxi”)。
 
记得当时,我有事要联系一个在投资银行做Sales and Trading的校友。这个部门在投行里是非常赚钱,而“门槛”又很高的部门,很多描述银行光鲜亮丽的电影场景都是在这个部门里拍摄的。一般能够进入Sales and Trading部门的人,都必须拥有反映很快的脑子,都必须具有对金融市场的敏锐和对数字的敏感。所以,在这个部门里工作的金领,大都是学金融并且是数学特好的男生。结果,我的校友却是一个金发美女。更奇葩的是,她原来在大学里学的是女性研究,完全跟金融、数学没有一丁点的关系。但她也毫不避讳地解释道:原来她爸爸也是开投资银行的,她是通过了她爸的“关系”而拿到了面试机会的。当然,最后也是通过应聘筛选后,才得到了这份工作的。原来“有关系就任性”的事情,还真不只是发生在中国!
 
仔细想想,这样的情况还真是可以理解的。人们对于由自己熟悉的人所提供的信息总是比较信任的。你可以想像一下,假如你家要装修了,如果你的朋友之前曾用过某家装潢公司,并且告诉你感觉是很满意的话,那你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去选择这家装潢公司来装修;而不会再在网上去搜索其他装潢公司什么信息的,因为这些信息都比较陌生嘛!
 
因此,由“关系”所提供的信息,总是被认为是比较可靠的——这是人的天性,在世界哪个角落都一样。这是“关系”的普遍性一面,但“关系”还有它特殊性的一面。这就是不同国家、不同地区,对“关系”会有着不同的诠释和不同的做法。如果你用中国式的人脉“关系”去理解、去构建北美地区美国式的人脉“关系”的话,那你就会得到事倍功半,甚至是事与愿违、令人失望的结果。

那么,美国人是怎么来理解和建立这种人脉“关系”的?它与中国人所理解的人脉“关系” 有何区别?这在我前面的描述中已提到,我的校友对于使用“关系”是毫不避讳的。也就是说美国人对“关系”(应称之为Network)现象是认可的,这种认可是建筑在非常“透明”基础上的;它不会像中国人对“关系”所理解的那样——是一定掺杂了中国式的利益“关系”的。因此,“关系”现象、“关系”建立,被美国人认为是很正常的,也是人之常情。在美国还有专门的场合,让你去建立这种“关系”,这个场合就叫Networking Event。由此看来,在美国建立美国式的“关系”门槛比较底,似乎比较“纯情”。美国社会是不能容忍以金钱或利益为纽带去建立“关系”或去维系“关系”的,一旦被披露出来,就会让你立即垮台或被受到严厉处罚,这就是美国的社会、政治文化。

例如:去年美国高盛香港投行的2个高管分别为中国高官子女提供了该投行的2个高职,被舆论认为有利用中国高官之嫌,被美国华尔街日报头版披露,2个高官也因此被开除。再比如:美国政府规定,政府官员不得收取超过25美元以上的礼金,不少企业、公司也有不成文地参照执行。记得我有个学姐,为了感谢她上司给予她的帮助,她送其一个看似贵重的礼品,被该上司当场拒绝,搞得她十分尴尬。因此,以中国式的“关系”思路去构建美国式的人脉“关系”,既行不通,有时还会事与愿违。

理解了美国式的“关系”含义后,我们这些远离祖国的“北美漂”们,在异国他乡如何与美国人建立其人脉“关系”呢?我见到不少中国留美学生在参加Networking社交场合上,不太懂得如何与美国人交朋友。有的抱着太功利的想法,开口就问“有没有实习或工作的机会”;有的受到国人对“关系”含义的影响,总以为人脉“关系”是建立在“利益”交换基础上的。事实上,与美国人建立人脉“关系”,只需讲究一个“情”字,需在“情”字上下功夫,就一定能事半功倍。一旦他们把你当作是他或她的朋友了,他们就会非常乐意并主动地帮助你,你们的人脉“关系”也就建立起来了。下面是我在建立美国式人脉“关系”中的一些感受、技巧和经验,与大家共享。




1. 不要开口就问“有没有实习或工作机会?”

这条看起来似乎Counter-intuitive,因为来Networking社交的都是为了来建立“关系”的,留学生们会很自然地想到通过这样的机会来找实习或工作。这无可厚非,关键是要把握好“开口”的时机。

我碰到过或听到过不少中国留美学生在与人刚见面时就开口问对方“有没有实习或工作机会”这样的事情。这样的开场白是很冒昧的,也是很唐突的。你想,你第一次与人见面就开口有事相求,即使你不把人吓走,人家也会多了一层自我防御的意识,这不利于双方初始友情的建立。

因此,在初始友情尚未建立之前,千万不要去询问对方“有没有实习或工作机会”。你俩应该在不抱有任何“功利”的情况下去作最自然的交流,这样的交流是最容易完成你俩初始友情的建立的。一旦双方的友情建立起来后,你俩自然会聊起实习啦,工作啦,这时对方会自然向你提供其这方面的信息的。

2. 交友时尽量让对方多讲,并表“倾听”状与赞赏

初始的友情是在双方交流中建立起来的。心理学知识告诉我们,人常常有倾诉的需求。不仅是遇到烦心事要倾诉,即使是遇到成功事也要去倾诉,这时他倾诉的主要目的是要与别人共同来分享自己自豪的事。在Networking这样的社交场合,你会比较多的遇到要倾听对方自豪事的机会。这时,你就要表示出倾听状,并不时地表示出你的赞赏,以此来表示你对他或她的关切之情。

由此,你还可以了解到他或她的经历、个性和兴趣爱好等重要信息,以使你们的交流更加“投机”,并产生更多的共鸣。例如,我在大学的时候遇到过一个历届的美国校友,开始时,我诱导他说说过去学校里的什么活动让他感到对现在的工作有帮助?后来,他聊着聊着就聊出了他曾经参加过的兄弟会(Fraternity)。加入兄弟会让他感到自豪,也为他现在的工作提供了许多便利。熟悉美国校园文化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兄弟会和姐妹会是一个社交组织,但不是想加入就能加入的,它必须是经过层层“考核”(Pledge)被通过后才能加入的。因此,能加入兄弟会或姐妹会也是一种“荣耀”,毕竟每个成员都是经过高难度的“考核”才能入会的。也正因为此,大家常常会抱团取暖——相互帮助、相互支持。我们双方都找到了许多共鸣点,很快完成了初始友情的建立。

正巧,在当时的学校里,我所在的姐妹会与他所在的兄弟会经常合办sorority活动。于是,我常常以此为契机,总是提前通知他来参加。如果他因工作关系不能来的话,我总会在活动后给他写邮件,分享在活动中的快乐事情。直到现在,我们都是很好的朋友,有许多工作上的问题我也会去请教他。所以,倾听与赞赏是快速建立初始友情的最有效的方法。

3. 人脉“关系”是由“情”来建立,以“情”来维系的

我去过很多Networking Event,也遇到过很多学生问我要名片,但是第二天就跟我Follow Up的人却很少,最后能够保持联系的人就更少了。这其实是一种人脉资源的浪费,是很可惜的!前面2点,我都在具体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去与初次见面的人建立起初始的友情。这是因为我知道这其实是很难的,是很不容易的;也是形成人脉“关系”最初、最关键的一步。

好不容易完成了这一步,我们接下来就应该不断Follow Up才对啊!我有一个学长他告诉我有一个很好的人脉管理办法:他会把所有的人脉放在一份Excel文件里保存,新认识的人会被他随时加到这个Excel文件中去。在这份Excel文件里,除了记录人脉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外,还加上了不少人脉具体的信息,如:工作地点,个人喜好,最后一次联系的时间等等。这样,所有的人脉信息就一目了然,便于管理和维系。后来,我也采用了他的人脉信息管理方法,很是见效。

放假时,每到一个新的城市,我都会先在Excel人脉信息管理文件里找出他或她的信息来,然后约他或她或大家出来喝个咖啡,聊聊近况什么的。这样的见面多了,时间长了,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你很亲近的朋友了。当然,在同个城市里的朋友更是经常保持着联系与沟通。正是由于在大学读书期间,我就非常重视人脉“关系”的建立和维系,我才在毕业时在找工作方面、解决各种困难方面,得到了人脉“关系”的许多便利和有力的支持,才有了我今天的成长。


 

1.本站遵循行业规范,任何转载的稿件都会明确标注作者和来源;2.本站的原创文章,请转载时务必注明文章作者和来源,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3.作者投稿可能会经我们编辑修改或补充。

相关文章
  • 这些文化差异不知道,在美国职场很容易被当做蛇精病

    这些文化差异不知道,在美国职场很容易被当做蛇精病

    2018-10-14 13:53

  • 华人应该如何混迹美国职场?

    华人应该如何混迹美国职场?

    2018-10-14 13:47

  • 美国科学家确定了4种全新人格类型

    美国科学家确定了4种全新人格类型

    2018-09-28 17:58

  • 从职场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真的没有中国人努力吗?

    从职场看中美文化差异,美国人真的没有中国人努力吗?

    2018-09-28 17:55

网友点评